同性恋最早的印象是很多年前表哥兴奋地对我说:“你知道吗?同性恋是遗传的。”当时我们只把同性恋当怪胎。学生们喜欢聚在一起嘲笑总是和女孩玩的男孩。“他是同性恋”。我们不在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,他们未来的生活是否会有困难,但我们只是觉得很有趣。但是现在,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,我们意识到同性恋是这么大的群体。
写到这里,我回头问室友:“你身边有很多同性恋吗?我知道。”“多啊。”她随便回答。“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?”“嗯嗯,很难说...他们都很文艺。”她强调了“很文艺”。“很时尚,不是吗?”“嗯,他们都很注重自己的形象……”同性恋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外表,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。此外,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。发表在《心理科学进步》上的一篇研究《男同性恋身体形象:特征与理论分析》[1](张春雨、魏佳等。,2012年)指出,男同性恋在身体不满和身体监督方面明显高于异性恋。当他们评估自己或其他男人时,他们更倾向于关注表面和外部表现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特别关注自己外表的人有同性恋倾向。
同性恋的原因非常复杂。公众普遍接受的解释是,同性恋是遗传的、自然的、不可改变的。我认为这种解释之所以如此被认可,可能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同性取向者之间的冲突。对于同性恋者来说,他们可以更好地接受自己——这是天生的,不是我的错,不能改变,所以我不需要做任何改变。对其他人来说,他们也可以更好地接受同性恋,因为同性恋不再是病态的,而是肤色不同的人。
然而,心理学对同性恋的原因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,没有一种解释可以完全解释这种现象,但这些不同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这种现象的原因。这些解释可分为三个方面:精神分析、行为主义和神经生理学。
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,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固有表现——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个阶段,孩子们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本能的性欲,并对同性父母产生敌意。如果你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,你的个人性取向可以正常发展,否则你可能会有性欲错误。这一理论会让人们想到一些例子,比如一些与母亲特别亲近的男人,最终找到一个类似父亲角色的同性恋作为伴侣。
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,同性恋的形成更多的是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,主要是通过奖惩来塑造的。例如,如果一些个体在异性恋经历中遇到挫折,并在同性恋经历中得到满足,他/她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。或者,如果一个人的第一次性行为是由同性引起的,并且有一定的兴奋(注:或者由于环境的限制,他/她被同性恋包围,如男子学校、女子学校和军队。一旦他/她与同性发生关系,体验到强烈的幸福),他/她可能会在性和同性之间建立联系,从而发展成同性恋。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人突然改变性取向的现象。
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看,一些双生子研究表明,同卵双生子同性恋的共发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。Robinson等(2000)对男同性恋食指与中指的比例的研究表明,男同性恋食指与中指的比例明显低于男同性恋。以往研究表明,食指与中指的比例与产前雄激素水平呈负相关,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。这间接表明,产前高水平雄激素容易导致同性恋。
同性恋一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。这样的人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或西方。自4000年前古埃及和古美索不达米亚以来,同性恋现象已进入历史记录。当代人类学研究还发现,在许多原始部落中,同性恋受到高度赞扬,甚至在20世纪,三分之二的社会默认了同性恋及其活动。然而,从进化的角度来看,像他们这样的人没有繁殖能力或不太可能繁殖后代。如果一个基因不能帮助这个种族繁殖,甚至危及这个种族的繁殖,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人类进化史上。但是为什么同性恋总是存在呢?接下来,我将简要介绍同性恋进化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假设。
#断背山剧照。
混合优势理论。
这一理论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同性恋进化的潜在机制。它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隐性基因获得遗传,因为它具有高适应性的第二个特征。这个假设是第一个原因,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。他认为,在隐性基因的存在下,杂合等位基因在适应性方面优于纯合等位基因。镰刀细胞贫血的一项研究支持这一理论。研究结果表明,镰刀细胞不仅很少表达隐性贫血症状基因,而且可以提高基因携带者对疟疾的免疫力,这是杂合优势(Kirby,2003)。
倡导同性恋基因进化机制的研究人员认为,虽然同性恋没有生殖意义,但其基因本身具有其他高适应性特征。根据这一机制,Mcknight研究了男性同性恋者的一些特征,并提出了女性控制同性恋基因外观率的假设。女性更容易被携带同性恋基因的异性恋男性所吸引,因为这种复杂的异性恋男性更敏感、更有创造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。然而,当面对非常明显的同性恋男性(注:太女性)时,女性通常更加谨慎,拒绝将他们视为伴侣,因为他们会降低后代的繁殖适应性(Kirby,2003)。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性恋基因继续存在,也可以解释异性恋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总是占上风。
然而,这一理论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。首先是同性恋基因是否有问题。此外,该理论没有进一步指出同性恋基因的第二个特征。
女性多产理论。
女性多产理论认为,男性同性恋姐妹的生殖能力强于一般水平,因为她们携带同性恋基因,她们的高生殖成功率只是弥补了男性同性恋个体的生殖缺陷。
Trivers和Rice认为同性恋基因附着在X染色体上,而携带该基因的女性生殖力更强。X染色体存在于女性体内的概率是它存在于男性体内的两倍。虽然对抗性等位基因可能会降低某一性别的适应性,但它可以提高另一性别的适应性。因此,如果一个性别等位基因能帮助女性的生殖能力,即使对男性的生殖能力有两倍的损害,它仍然可以保留。此外,Camperio-Ciani(2004)发现,男性同性恋姐妹比男性异性恋有更多的后代。他认为,在这种情况下,同性恋基因的存在显然有利于女性的生殖成功,但不利于男性基因的传播。King(研究发现,其他男性同性恋亲属也有更多的家庭成员。
与杂合优势理论一样,这一理论也存在同性恋基因是否存在的问题。虽然在观察一些动物的行为时确实发现了这一机制,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同性恋男性的姐妹生殖力高于异性恋男性。此外,如果这一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男性同性恋的发生,似乎很难说服女性同性恋的存在(注:也许女性同性恋兄弟有更多的后代:P)。
超突变理论
理论认为,同性恋的吸引力与基因有关。同性恋的特殊基因结构具有超突变性,使同性恋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,尽管它不符合进化的基本假设。
家庭选择理论。
Weinrich和Wilson(1975)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家庭选择理论模型来解释同性恋的进化机制。理论模型认为,同性恋基因可以在进化过程中保存,因为同性恋对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投资来弥补他们放弃繁殖的损失。这些家庭的后代可能携带同性恋基因(注:如果熊的叔叔是g,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。如果没有孩子,他会更关注家里的年轻一代——比如熊,那么熊的后代可能携带同性恋基因)。
一些研究支持家庭选择理论。Ruse(1982年)发现,有权势或特殊职位的同性恋者(如牧师和萨满)有增值资源,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帮助亲属。
联盟形成假说。
Muscarella在2000年系统地提出了联盟形成的假设。理论认为,同性行为有助于同性之间形成长期的联盟关系,同龄人和社会地位高的同伴可以增加个人获取资源的可能性;同时,当其他个人入侵时,联盟也可以起到帮助抵抗的作用。因此,同性恋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生存策略。
父母操纵理论。
20世纪80年代初,Ruse认为,父母的操纵可能是同性进化的关键因素。从进化的角度来看,父母非常关注后代在遗传中的作用,但哪个孩子不重要,最大限度地遗传基因也非常重要。因此,父母可能会减少后代的生育机会,培养他们成为同性取向,作为家庭抚养孩子的助手,并试图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他们认为生殖力更强的孩子,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遗传。
这一理论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关于出生顺序对同性恋影响的研究。Blanchard发现,男性同性恋比女性同性恋和男性异性恋有更多的兄弟,出生顺序明显落后于男性异性恋。统计显示,14.8%至15.2%的同性恋者的性取向可能是由出生顺序效应引起的。每多一个性恋的概率可能会增加33%。而且,如果兄弟比例越高,这些男同性恋的女性特征就越明显。
可以看出,对同性恋的解释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,包括遗传、潜意识和社会文化。这些人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可能并不重要。存在是合理的。可能是性错误,也可能是真实的自我。随着社会的日益包容和开放,我认为任何类型的人都可以在这个社会中过上幸福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