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罐的原理是让罐体内形成负压,然后吸附在皮损部位或相关穴位,使局部充血、瘀血,有利于邪气从体内排出体外。在中医学看来,拔火罐既有祛风、散寒止痛之功效,又能调理脏腑、活血化瘀,使气血阴阳达到平衡,尤其适合寒湿等邪气侵袭的人群。但是,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拔火罐方法,以免受伤。
怎样正确的拔火罐?
1.选择肌肉发达的部位。
一般情况下,人体上肌肉组织较多的部位拔火罐,如腹部和前胸.大小腿和上肢.臀部和背部等等,只要罐体的负压足够吸收,拔罐是最常见的一种。如有肩背疼痛或腰腿痛,应保留局部疼痛部位,感冒发烧的时候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,不要只是对肌肉疼痛的地方拔罐,对于大椎穴、肺俞穴,可以放血、拔罐;或者在背部涂抹适量的按摩油,从颈部一直到腰部上下滑动拔罐,可使膀胱经和督脉受到刺激,帮助排出体内邪气。
2.玻璃罐子最有效。
玻璃罐和真空抽气罐是最常见的,因为需要拔罐的人都受过冷湿之邪,火罐温通作用强,可帮助祛除体内寒气,辅助治疗疾病,也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玻璃火罐。在家中操作的时候应该选择抽气罐,温热作用弱,但同样可以起到疏通气血、缓解疾病的作用。抽气罐安全度较高,还可根据自身感觉调整吸力大小。
3.根据体型选择罐体尺寸。
基于体形.肌肉组织丰富度来选择罐体尺寸。肌脂丰富的部位.肥胖者应选择大罐子、多骨头的部位.瘦弱者应选用小罐子。确保药罐可吸附于皮肤,病人的主观感受舒适。
4.把握时间。
通常拔罐的时间大约是10分钟,大罐大约5~10分钟,小罐大约10~15分钟。慢性疾病病人每天或隔天拔罐一次;急症病人如带状疱疹或急性腰扭伤,一天可拔2~3次,但拔罐部位要经常更换。
温馨提示
并非所有部位都可以拔火罐,皮肤瘢痕处.破损及细嫩处.乳头、心前区及肚脐.骨突来源不可拔罐。拔罐后皮肤敏感而脆弱,拔罐后立即沐浴可能导致皮肤破损、发炎,同时拔罐后要注意保暖,以防感冒。发生皮肤溃疡.在外伤或过敏的情况下不能拔罐,否则会导致感染或水泡;凝血功能差.有贫血、血友病等血液疾病的病人不宜拔罐。